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不当众动怒、不撕破脸:普京棉里藏针“怼”拜登是一部很好的外交教材

从中美最近的外交角力,想到了前不久拜登对普京“人身攻击”和普京的冷静回应,这一信息互动堪称外交话语的典范,难怪刷屏了国际互联网。
365j.me 不当众动怒、不撕破脸:普京棉里藏针怼拜登是一部很好的外交教材 不当众动怒、不撕破脸:普京棉里藏针“怼”拜登是一部很好的外交教材

现在写点什么很为难,想着要客观真实的描述事实,但不知道就会刺痛哪根神经,文章就会被删;如果一部分人点赞,便会被另一些人诟病,网络上民粹泛滥,立场上的非此即彼,观点上的非白即黑,语言之激烈超乎想象。

我希望讨论问题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尊重你说话的权利!

下面所写也许又会吃力不讨好了,但希望能够顺利发表,希望不会被删掉。

从中美最近的外交角力,想到了前不久拜登对普京“人身攻击”和普京的冷静回应,这一信息互动堪称外交话语的典范,难怪刷屏了国际互联网。

虽然这事过去了快一个月了,但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很好的启示,便拿出来品味一番。

拜登在接受美国广播电视公司之新闻节目的采访时,记者问拜登是否认可普京是“杀手”这样的说法,拜登毫不犹豫地表示,“我认为是”,并激动的扬言普京将付出代价,因为他干预了美国2020年总统大选。

显然拜登动怒了,而且是在电视机前动怒了-他愤怒普京干预大选阻止他当选总统,因动怒而失态了,竟然在这样的公共场合攻击他国元首为“杀手”,表现得粗鲁且鲁莽,失去基本外交礼节,不管怎样都失去了道德高地,外交形象大大失分了!

拜登说普京是“杀手”,这是很严重的指控。在一般人看来,被指控的普京应该接受不了。

令外界惊讶的是,普京没有动怒-至少从电视直播画面看不出来,也没有撕破脸怒怼回去。——喜怒不形于色是政治家的基本素养,而外交场合更能体现这一素养。

普京通过电视直播表示,拜登“保重”,祝愿拜登身体健康。言语不可谓不温和。

但细细品味,普京的回应,话里有话,棉里藏针。

呵呵,年事已高的拜登不是在摄像机前连跌几跤吗?美媒不是多次报道拜登忘记词儿,或言不达意吗?美国社会不是质疑拜登身体和精神状况吗?国际社会不是也关注拜登的身体健康吗?普京貌似关心的吐出“保重”二字,再补充一句“祝愿拜登身体健康”,把外交礼节推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没得话讲!

但是,这看似礼节到位的“祝福式”话语,实则再次提醒国际社会注意拜登的身体状况!

普京接着说,有些人习惯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特点,认为他人和自己一样,并以此来进行评价。

这句话也是绝了!

“习惯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特点”,绵绵的一句话,没有一个狠词,却把“杀手”一词还给了拜登。普京的意思十分清楚,拜登自己是杀手,却错觉别人跟他一样也是“杀手”。

妙哉!绝哉!

普京的回应具有意味深长的大智慧,让人觉得拜登自取其辱,反而成为“杀手”本尊。

普京不愧为外交高手,如哲学家一般看破不说破,不直接谴责拜登对自己进行“人身攻击”,更没有鲁莽的直接回怼“你才是杀手!”

这才是普京高明之处!

还有一个例子:去年俄罗斯全民公投之际,美国试图在意识形态和道德问题上攻击俄罗斯,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在户外挂出了象征性少数群体的彩虹旗。普京知道后表示,没关系。这只是告诉大家,谁在那个地方工作。

举重若轻,风轻云淡——无视就是最严厉的回击!

在这里不由得想到当年周恩来对上赫鲁晓夫的一个情节: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谈到苏联政策时,赫鲁晓夫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刺激周恩来,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总理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的攻击矛头掉转方向,回到他本人身上。

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传为美谈。

原来回击对方也可以不直接谴责,不需要直接怒怼回去,也可以如此风轻云淡!

所谓“有理不在言高”,声量大不等于道理占上风。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些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外交场合、发言人答记者问、高层对话、特别是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谈,切不可轻易动怒,即使心底愤怒也不要显示出来,怒容易失态;更不可以面对面相互攻击,说出攻击性的话语就等于撕破脸,所谓覆水难收,就失去回旋余地。

普京对美国、对拜登有没有恨?当然有!愤怒不愤怒?当然愤怒!

且不说俄罗斯一直处在美国制裁之中,自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先是利用纳瓦利内事件在俄罗斯多个城市煽动反对派的支持者发起大规模抗议活动,试图向普京“逼宫”;而后又以制裁相威胁,试图搅黄俄欧合作的北溪-2号天然气工程;继而在叙利亚战场发动空袭,打击叙利亚境内亲俄武装;还煽动乌克兰收回克里米亚半岛,拉拢十几个盟国站队乌克兰,怂恿乌克兰10万大军挥师东进,打算与25万俄军硬杠……

即使如此,面对拜登的公开攻击,普京也没有怒而起身激烈反击,没有当面撕破脸,为今后的外交留下回旋余地,毕竟俄美还要谈军控、谈核武、谈伊核协议等诸多问题,俄美两国元首和高层之间还要见面,抬头不见低头见,撕破脸见面就尴尬了,就再难谈事情了。

国际外交场合,也会出现鲁莽而令人尴尬的事情。

轰动性的事件莫过于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打桌子: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成为著名的外交事件。

特朗普在G7峰会上当面怒怼其它成员国元首,也深深刺痛了盟友的心。一言不合,甩手就走的事,特朗普也做得出来。

事情都发生在超级大国身上,因为太过傲慢所以霸凌,才可以不顾外交礼节。

实际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有矛盾不怕,当面争执也是可以的,最怕当面吵架,更怕撕破脸,语言激烈时说出难听的话,当面揭对方的伤疤,刺激对方的痛点。一旦如此,就意味着撕破脸;而一旦撕破脸,双方都会无所顾忌,都会肆无忌惮一路相互怒怼下去,对抗下去,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敌人”。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外交场合遵守和维护基本的礼节,并不等于放弃原则。就普京来说,在主权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上,历来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尽显硬汉形象;但在外交上身段柔软,却灵活多变,言辞恰当,既不失礼节,又坚持原则。

回到上面的拜登的“杀手”攻击,普京在作出“祝福式”的回应后,就开始罗列美国建国以来的“杀手”行为,包括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对日本扔下原子弹,以及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的针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外交上有个潜规则,你可以批评、谴责一个国家的言行,但不可以直接攻击该国领导人。

现在国际形势复杂而紧张,在价值观上,中国与西方完全不一样,美国利用这一点,以“捍卫共同价值观”为旗帜,联合西方盟友一起反华,中国就更要小心对待。你一个国家要面对西方三四十个国家的批评、甚至挑事,如果不能够举重若轻,不能够“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就不能“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如果一有批评就回怼,就去反击,势必深陷矛盾漩涡,四处救火,穷于应付,忙不甚忙,烦不甚烦,什么事也干不成。

外交无小事,外交官要理智、冷静。驻外使节的主要任务是交好所在国,及时沟通、及时说明外界关切是必须的。但应该避免“推特外交”,一遇事情就在推特上怼回去。一般的事情,如所在国媒体的一篇批评文章,有议员或反对党的反对意见,即使不符合事实,如果不是影响很大,应该不予回应;影响很大,必须回应的,不应通过推特回应,为何不可以召开记者会回应?

而且外交回应也不是非要言辞激烈,非要显示“强硬”。

毛泽东70年前就告诫说不要四面出击,绝不可树敌过多。这应该是我们当下处理国际关系的战略策略方针。

推荐阅读
Facebook 脸书
Twitter 推特
Reddit
Telegram
WhatsApp
Email 邮件
PRINT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