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昨天文章再说道点事
一直以来,经济学界、媒体和坊间,常常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近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在视频会议上批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经济负面变化这一怪异现象,指出中央所说的“三重压力”根本就在统计数据中看不到。能看到的统计数据都显示情况“非常好”。
于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被舆论重新聚焦。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在楼继伟参加的视频会议上发言。宁吉喆认为,中国数据造假的问题早在2018年就都已成为过去。
两个神仙打架,谁占理?
楼继伟曾长期从事财经工作,曾任财政部部长,对中国经济生活现状很熟悉。他脱离一线领导岗位,到了政协以后,一直以直言、坦诚面世,常常批评经济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其中包括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
所谓无官一身轻,他的说话就比较大胆。从他12月11日对统计数据的批评和举例看,很接地气,应该可信。
而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宁吉喆,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所谓屁股指挥脑袋,说话就不可能直白,可能瞻前顾后,比较谨慎,也不可能自揭伤疤。
官方公开信息显示,宁吉喆2016年2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任上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至今。
相信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宁吉喆也反对统计数据做假,何况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5年,统计数据出了问题,情何以堪?!保证并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宁吉喆上任后的确狠抓了统计系统弄虚作假问题,一方面,2017年设立一个专门执法机构-统计执法监督局打击数据造假。当年4月20日,宁吉喆表示,统计执法监督局将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案件,构建防范统计造假、提高数据真实性的长效机制。
两年后,全国统计系统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活动,从上到下全面铺开,大力营造统计打假声势,试图从企业端发现和排查统计数据不实问题线索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则将一些数据收集的权责从地方收归中央。实际上,在组织关系上,从2005年开始,就着手把各省统计调查队收归国家统计局,为厅局级直属单位,以避免中央和地方统计数据打架,同时防范地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
有了这两个措施,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18年就说了,经济数据造假问题已是过去式。
但是,果真如此吗?
笔者查到了宁吉喆的一篇文章《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这篇文章2019年12月发表中纪委网站上,署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
文章指出,2019年6月1日至1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共受理举报线索176个,其中属于统计违法举报受理范畴的141件。对这些举报线索,国家统计局直接执法检查12件、统计督察期间核查24件、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1件、转省级统计机构办理74件,其余线索将于近期梳理后集中办理。
按照宁吉喆文章提供的这些信息,要说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在2018年就“已是过去式”,不符合事实,站不住脚。
客观上讲,国家统计局主观上应该希望统计数据准确,也不会故意去造假,相反,它把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作为打击对象。
但统计数据不实的现象却经常发生,问题出在哪儿?
我以为,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国家统计局的行政性质,使之缺乏统计的(完全)独立性,不排除要看上下左右的脸色而失去客观性。
说起来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但历史上从上到下的统计机构一直隶属计委系统,国家统计局局长基本都是国家计委副主任兼任,后来国家计委改为发改委,依旧如此。下面也基本如此,都是发改委副职兼统计部门正职。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职上兼任。
二是承担统计调查的各地统计调查队,既是政府统计调查机构,也是统计执法机构,就是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说是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的职权,但恐怕很难做到。各种复杂因素都会影响上报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几年前也曾出现几起数据造假的大丑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三是统计机构的行政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统计调查是否亲历亲为,是否脚踏实地,是否深入实际,是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是否持续跟踪,很值得关注。楼继伟举例说明大量公司停止运营却不能反应在统计数据上,因为官方统计的注册公司只考虑了新注册公司,而没有考虑停运的;统计数据显示的新增就业人数,可能之后又被解雇,但统计部门却没有跟踪调查,致使数据不准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知道是否说到点子上,可能认识的局限性,笔者以为,由于这些但不限于这些问题,所以出现楼继伟所批评的,“没有足够的数字反映(经济中)出现的负面变化”,单向的数据让人很难评判政府所说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所以,统计制度最为关键的改革,是要取消统计部门的行政性,特别是各地调查大队的行政性,立法而非通过国务院行政条例赋予统计部门的独立性极其独立开展统计调查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