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积极信号+三大动因 中欧投资协议在望?

中欧领导人通话的两项鲜亮成果及其背后的三大动因。
365j.me 中欧领导人通话的两项成果及其背后的三大动因 三大积极信号+三大动因 中欧投资协议在望?

         10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通电话,双方通话内容引发舆论关注。

         中国领导人经常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但单独与欧盟领导人通话比较罕见。

         在中欧相互制裁后,欧盟方面指称,中国不愿进行对话,而布鲁塞尔方面一直在努力让中欧外交关系回到正轨。

          有评论认为,此次通话可能被视为一种努力稳定局面的方式。

         中外综合报道,这次通话发出三大积极信号:

第一个积极信号:中欧强调合作

          合作双赢是中方一贯的立场与方针,这且不说,这次通话也不例外。

          经历了一段低潮期后,欧盟领导人尽管仍然谈及人权和台湾问题,但都是寥寥而过,重点强调了欧中合作的重要性。

         据欧美报道,米歇尔通电话后发文指出,在中欧关系上,尽管存在分歧,但对话仍至关重要。这是米歇尔所说的关键所在。

         米歇尔表示,虽然欧中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不同,但都支持多边主义,双方需要就深化绿色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此外,也谈到阿富汗情势,米歇尔强调,欧盟随时准备与中国合作,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防范、经济复苏等全球性挑战,以及阿富汗等地区问题和安全。

第二个积极信号:中欧同意举行中欧峰会

          其中双方同意举行中欧峰会,但是没有给出具体日期。

         欧盟一位官员说,在通话期间,米歇尔和中国领导人确认了举行下一届中欧峰会的意向。他们还探讨了晚些时候与欧洲理事会所有成员国举行会议。此会议指的是与欧盟全部27个国家领导人另外举行的峰会。

          双方同意举行中欧峰会成为欧盟通报内容的焦点,也成为西方媒体报道与评论的热点。

          上一次中欧峰会在去年12月30日通过视频会议举行,达成的中欧投资协议。

         据悉,中欧峰会可能讨论恢复中欧投资协议问题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共同利益之一。去年年底中欧已经达成协议,但因欧盟紧跟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制裁中国,而中国的反制裁刺痛了欧盟脆弱的神经,搁置审议这一协议。

         三个月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透露,欧中领导人“远程峰会”上,双方既谈了经贸话题,表示她欧中投资协议的谈判进度落后于原定计划。

         重启中欧投资协议是中欧的双赢,势在必行。

第三个积极信号:欧盟恪守一个中国政策

          新华社通稿特别引述米歇尔的话说,欧盟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从未改变在涉台问题上的政策。

         中国学者认为,通稿中有关台湾的表述应经是过双方外交官员的“对表”后做出,中国正着力塑造欧洲对中国的正确认知。

         在欧盟一些国家故意挑动台湾议题之际,北京有必要要求欧盟领导人就欧盟对台政策做出更清晰表述,遏制一些势力进一步在台湾问题上公开挑战中国的“玩火”尝试。

         与此同时,出现一个积极现象:立陶宛表示想改善对华关系。

          总统外交政策首席顾问斯凯吉里特在中欧通话之前,立陶宛总统外交政策首席顾问斯凯吉里特表示,想要改善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外交关系,但中方尚未准备好讨论恢复大使工作事宜。

         斯凯吉里特讲话中还提到立陶宛总统瑙塞达(Gitanas Nauseda)多次表示立陶宛方面无意将与中国的关系复杂化,“相反,我们愿在相互忠诚和互利的基础上保持友好关系”。

         但是,斯凯吉里特试图将两国关系紧张的责任推给中方,称“遗憾的是,中国尚未准备好讨论恢复大使工作。”

          谁都知道,中立关系出现状况的主因是立方冲撞“一中红线”,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指出,立陶宛商人正在为与中国大陆建立互利贸易方面所做的长期努力一夜之间付之东流,咒骂当局的愚蠢。目前在立陶宛,对现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因为其不仅不断得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还卷入与遥远中国大陆的争吵。

          促使欧洲政策调整的动因有三个:

          一是经济上的。数据显示,去年至今年,美欧对中国贸易大涨,中国已经成为欧美的最大市场和发展带动力。

         在中国一度出现电荒之际,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悲观看法,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但是 今年9月,中国出口超出外界想象继续大涨同比增长28.1%,对美德欧均超30%!

         欧美注意到,中国9月进出口表现均好于市场预期,但从德国进口同比下降了2.4%,向德国出口则强劲增长37.5%;欧盟区呈现相似的景象:从欧盟的进口降低了1.1%,向欧盟的出口增长30.6%。

           法国《回声报》报道:“停电之后,中国出口出现意外反弹!”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认为,贸易数据反映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持续需求”。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9月份外贸克服了航线运力紧张等多个不利因素,其中,出口延续了年内两位数增长的高亢态势,并较前值加快,全年仍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下,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吃饭-民生是天下第一大问题,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离不开中国。这就是根本问题。

           第二个动因是美国的政策微调

         美国现在内外交困,尤其是经济状况堪忧,促使拜登政府转向与中国合作,特别是贸易上寻求中国支持。白宫贸易代表罕见说出跟中国“再挂钩”(re-coupling)和 中美“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还表示将部分取消对中国商品的惩罚性关税。

         中美贸易代表达成重要共识,表示双边贸易关系对美中和全球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美国政府的态度变化必将引起包括欧盟在内的整个西方政策的调整。

          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中国和澳大利亚贸易近期出现大幅反弹。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在今年1月至9月的对华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5.5%。

          第三个动因:美英澳核联盟损害了欧盟利益

         美英澳抛弃欧盟、甚至根本不跟欧盟沟通情况下,达成核联盟。表面上看是直接损害了法国的利益,但从根本上是不把欧盟视作核心盟友,即不信任欧盟。

         这不仅对法国刺激很大,同时也对欧盟刺激很大。联想到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上美国也是不跟欧洲盟友打招呼就自己跑了,让欧盟措手不及,大呼被美国“出卖了”。

          接踵而来的“被出卖”让欧盟醒悟,欧盟意识到拜登政府仍然坚持“美国第一”,在关键时候考虑的还是美国利益。这促使欧盟表示要走自主战略,表明在中国议题上,欧盟跟美国有不同的立场。

         米歇尔在此次通话中强调了欧洲战略自主。他表示,近期国际形势的发展演变,使欧盟和成员国更加认识到增强战略自主的重要性,强调欧方将秉持战略自主处理国际事务。

         同时强调了中欧合作的重要性。米歇尔表示,虽然欧中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不同,但都支持多边主义,双方需要就抗击疫情、推动经济复苏、深化绿色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开展务实合作。

推荐阅读
Facebook 脸书
Twitter 推特
Reddit
Telegram
WhatsApp
Email 邮件
PRINT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