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印边境第一枪是双方冲突累积的结果
自从1975年以来,中印两国军队一直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在喜马拉雅山陡峭险峻寒冷的边境地带巡逻遭遇时,谁都不能开枪。双方保持距离,展示各自旗帜,互相警告,然后离开,直到9月7日傍晚发生鸣枪事件……
在第一声枪响之前,疫情之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5月初以来,中印发生新一轮边境军事对峙,持续到6月中旬,双方爆发严重肢体冲突,导致非热武器条件下的最大人员伤亡。
之后,中印举行了多此军长级会谈,但都未降低双方边境冲突,而且双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数以万计的士兵开赴前线,并做好了对峙持久化的准备,在此期间,彼此有攻有守,形成拉锯,边境“现状”事实上较5月之前、甚至2017年6月之前,发生了重要改变。
9月4日,中印在莫斯科举行了防长会谈。据悉,双方主要是“坦诚地”阐述了本国的立场和政策,其中中方认为责任完全在印方,表示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要求印方严格遵守双方达成的一系列协定协议,切实加强对一线部队管控,不越过当前实控线进行挑衅,不采取任何可能引发局势升温的举动,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
但是,除了中方自己恪守“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外,印方并没有遵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印边境在9月7日开出了第一枪。但究竟谁开了第一枪?中、印各执一词,相互指责。
2 第一枪意味着中印边境事态严重
且不论孰是孰非,这是45年来首次鸣枪事件,意义非同一般,表明中印边境事态十分严重。
而且,一向低调的中方,抢先发布了印度“非法越线”和鸣枪示警的消息,事态严重可见一斑。
我们来看看中国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是怎么说的:
9月7日,印军非法越线进入中印边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印军在行动中悍然对前出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采取应对措施稳控现地局势。印方行径严重违反中印双方有关协议协定,推高地区紧张局势,极易造成误解误判,是严重的军事挑衅行为,性质非常恶劣。我们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危险行动,立即撤回越线人员,严格约束一线部队,严肃查处鸣枪挑衅人员,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战区部队将坚决履行职责使命,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这里有几个关键描述:(1)印方鸣枪威胁,这意味着1975年以来开了第一枪;(2)印方违反中印双方有关协议协定,应该是违反双方达成的不使用武力枪械的协议;(3)严重的军事挑衅行为,性质非常恶劣;(4)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危险行动,并严肃查处鸣枪挑衅人员;(5)中方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采取应对措施稳控现地局势-是什么不得而知。
显然事态严重,严重到推高中印边境紧张局势,极易造成误解误判,潜台词就是极易“擦枪走火”,引发武装冲突。如果不能有效管控,可能再次触发像1962年的战争,甚至更为强烈。
3 第一枪改变了中印边境游戏规则
在6月“死亡”冲突发生后,印度媒体就曝出莫迪政府决定向一线部队授权,允许后者在极端和紧急情况下使用武器。印度总理莫迪6月19日在跨党派大会上表示,印度军人已授权反击中国入侵。他还表示,不存在对实际控制线边境印度官兵行动能力的限制。印度军方的解读是,允许实际控制下附近官兵在面对中国侵犯的“特殊情况下”使用枪支。
印媒认为,这是授权边境部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向中方开火。来自印度官方的消息称:“如果中国敢于挑衅,必将进行报复”。
9月上旬的第一枪证实了上述授权。
使用枪支,哪怕只是鸣枪警告,也是“改变游戏规则的行为”。
现在的印度,包括莫迪及精英阶层整个被一种危险的复仇情绪左右,不仅要报加勒万河谷伤亡的一箭之仇,更要报1962年惨败之仇。“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现在我们不比中国弱小”,这句话风靡印度政界及至整个社会。印度前陆军参谋长的马利克上将公开表示:现在不是62年,印军已全面现代化,有能力赢得战争。甚至印度人认为,1962年的战争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因此并不意味着印度的失败。
莫迪在上述授权之后,亲临前线鼓动印军的火与怒。他盛赞位于前线的第14集团军: “印度的敌人见识了你们的火与怒(fire and fury)。”据悉,第14集团军也被称为“火与怒集团军”。
这之后,印前线巡逻部队就全副武装,保持高度戒备,并且不断表示中方在其射程之内。甚至印度高官警告,假如解放军靠近,印军就开火。
甚至,印度边境布防巡航导弹,目标锁解放军西藏机场导弹基地。
配合其强势政策,印度政府撤换了被认为“谈判姿态软弱”的14军军长,代之以一位强硬的印度陆军王牌山地师师长。而后者在第六轮军长级谈判中表现得咄咄逼人。
现在的问题是,中印双方都不想发动战争,但又都不愿作出让步。
综合媒体报道,中印两军坦克部署已进入彼此射程内。印媒报道称,印军占据了制高点,拥有地利优势,解放军的重型坦克和轻型坦克部署位置处在印度驻军的火力范围以内,而印度驻军全副武装,拥有坦克和火炮的支援。
4 “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成中方鸡肋
中印防长会谈中,中方提出“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在第一声枪响之后,鉴于事态严重,中印随即举行外长级会谈,谋求快速结束对峙。9月10日,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发表联合声明,指出“目前状况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同意双方士兵应该继续谈话、快速地结束对峙、保持适当距离和缓解紧张关系。
会后,共同发布了遵循“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消息”要求的“联合新闻稿”,阐述了五点共识。
从目前的形势看,印度并没有打算遵守共识,印度官方和媒体一直没有停止“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与这个“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消息”的要求相反,此次枪响之后,大量“负面消息”不仅在印度舆论、而且在国际舆论场广为炒作和传播,几乎都是负面的。只有中方保持低调,恪守这一原则。
现在,“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已成中方鸡肋,有了问题不报道也不是,报道也有违自己提出的原则之嫌。
西方媒体颇具讽刺意味地说出这样一句话:(“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这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很难想象印度防长在听到中国同行提出这一要求时,内心会泛起什么样的涟漪。
5 印度采取进攻策略欲掌握战略主动权
上述种种无不表明印方角色已经发生明显转变,凸显出其欲掌握战略主动,采取进攻策略的态势。
事实上,印度需要高涨的民族主义,不可能不炒作边境问题。而且伴随着边境冲突的炒作,印度正高调推进其印太战略。
从战略上看,真正的质变在于,印方将印中关系从维持合作的建设性基调转向全面战略竞争阶段;印度为了赢得中国,更积极自觉地加强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合作,朝着成为印太战略支柱的方向迈进。从战术上看,印度从边境冲突中嗅到了重要机遇,试图从中国陷入“四面围攻”的内外困境中获取额外利益。
印方认为对其有利的重大因素之一:美国强势介入南海问题,挑起从南海到台海的紧张局势,中国东部和南部周边陷入紧张状态。在这个情势下,印度在中印边境采取强势进攻态势,造成中方腹背受敌的困境。
第二个有利因素是,印中关系因边境问题紧张而使其有巨大动机和理由,与美国及其盟友战略走近,深化军事、政治和外交关系,朝着准结盟的方向发展,并依托印太战略使彼此合作制度化、机制化。
值得指出的是,印度的印太战略和美国有所不同,美国聚焦于在印太地区包围和遏制中国,印度自视为世界大国,不甘于成为二流国家,甚至不甘于称霸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而是对更广泛的“印太”都抱有野心。按照在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表述,其印太战略涵盖“海湾、阿拉伯海岛国、印度次大陆、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岛屿以及非洲的东部和南部海岸”。
有分析认为,领土争议对印度来说,只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印度欲在一些重大战略因素配合下,利用双边谈判中的一些有利之机,钻中方的空子,将两国防长、外长的“联合新闻稿”公布的共识当作约制中方的手段,同时尽可能扩大领土和外交要求,以便将其领土主权利益及地缘战略利益最大化。
中美关系的恶化成为印度实现国际抱负的历史性机遇,它不喜欢被其他国家当作棋子,而是希望能够在两强甚至多强纷争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与中国争雄并扩展全球影响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