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英法翻脸、德国吵翻天…… 任正非经营欧洲的策略失败:原因在于太儒家?

随着美国将华为列入“国家安全威胁”并对华为设备进行全球“封杀”,英法德等众多西方国家在观察了美国毫不留情的态度,纷纷对华为翻脸,让任正非,倾力经营欧洲的策略遭遇重挫。
英法翻脸、德国吵翻天…… 任正非经营欧洲的策略失败:原因在于太儒家?

欧洲主要国家无情翻脸拒绝华为参与5G建设

随着美国将华为列入“国家安全威胁”并对华为设备进行全球“封杀”,英法德等众多西方国家在观察了美国毫不留情的态度,纷纷对华为翻脸,让任正非,倾力经营欧洲的策略遭遇重挫。
最具影响力的是欧洲三巨头英、法、德三国的政府的急拐弯:

7月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英国“必须重新审慎思考”如何处理与华为的5G建设协议,英国政府不希望重要的基础受制于“潜在敌对国家的供应商”。
7月5日,法国政府公开表示,法国在5G电信网络中尽管不会全面禁用华为设备,但会劝阻法国电信公司不要使用。
7月7日,由于德国政府内部依然争吵不休,尽管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 AG)坚持表示愿意与华为坚强合作,但是她几乎不能与华为签署任何有关供应5G网络设备的合作协议。
由于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关于5G网络的电信安全标准始终争吵不休,无法取得共识,因此德国电信曾经表示,暂时不与华为签署任何有关供应5G网络设备的合作协议。
尽管此前华为已经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签订了巨额投资和合作建厂协议,但是,面对美国政治上的压力和利益诱惑,“友谊”的小船依旧说翻就翻。
华为很有可能无缘欧洲5G建设,其此前的巨额投资、尤其是“人情”投资可能都要打水漂。
这其中有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尽管不乏美国的施压,且伴随着香港问题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等因素,但与任正非经营欧洲的策略不无关系。
内因是决定的因素,从主观因素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任正非对欧经营策略的失败。

任正非经营欧洲的“非替代”的合作策略

任正非经营欧洲的策略,简单归纳为华为对于欧洲市场,尤其是对英国、法国、德国通信设备企业采取“非替代”的合作策略。

华为2000年左右开拓国际市场,其在非洲市场采取的策略是“竞争”,相比之下,在欧洲市场却始终采取友好合作和交朋友的“非竞争”原则。
当然,可能任正非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华为的技术先进,难以替代,他想以技术合作换取市场进入。为此,多少年下来,华为不仅在欧洲市场巨额投资,伴随着技术合作花费了极大心血进行“人情”投资。
但不管怎么说,任正非的“非竞争”性策略很儒家,很不商业。这符合中国自古至今的“和为贵”的交往方式。中国从来就不是重商主义的国度,中国商人所讲究的诚信,是和气生财+不争+作揖承让…… 这一系列中庸之道的混合体。
这个策略的根本问题就是丢掉了竞争。我们知道,自由竞争是市场的基本法则。竞争很残酷,看起来很不人道。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就是说,商业竞争对手好比战场上的“敌人”,虽说不是你死活进行零和游戏,但却遵循赢者通吃的法则。这也接近丛林法则,强者胜出:胜者为王,败为寇。其中不能有丝毫的退却,只有竞争、竞争、竞争!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别无它法!
华为从在欧洲放弃竞争原则起,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任正非的“不争”,他的仁慈,他对欧洲市场和企业的“心慈手软”,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面对事关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德三国视为产业支柱和就业保障的通信产业和设备制造商,华为并未利用其技术及产品的优势、庞大的产能及成本优势,采取低价竞争、技术和设备替代的产业碾压策略。而是通过为当地电信企业服务,与当地设备企业合作建设基站、大规模投资当地科技研发中心,增加当地就业等方法,力争与欧洲的政商两届建立“友谊”。
这种一味求友好、求合作而放弃市场竞争的结果,华为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没有丝毫损伤,反而壮大起来,成为当下美欧在5G市场挤掉华为的备选,如爱立信、诺基亚之类。

“非替代”的合作策略只是任正非的一厢情愿

“非替代”合作是一种市场进入容易,站稳脚跟难的短期策略,说其短视也不为过。从中可见,任正非对于欧洲复杂的政商关系、欧美之间复杂的政商纽带关注不够,理解不透彻。所以,尽管华为能够在欧洲市场实现迅速突破和欢迎,但与此同时,华为没能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的电信产业和通信设备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进一步说它丢掉了基于技术优势的产业垄断,一种足以让欧洲通信行业巨头臣服、低头、不得不依赖华为的市场机会。而一旦遭遇欧洲内部、欧美之间政商关系的变化,就面临如今的窘境。
欧洲各大电信产业巨头崇尚的是竞争法则,它们并不认可这种“非替代”的合作策略是一种善意,一种施舍,——它们的字典里就没有这种东西!它们虎狼般时刻要吃掉你,在廉价分享你的技术的同时,抢夺你的市场份额!
任正非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华为不在欧洲主动发起价格战,不谋求独占市场,维持对当地的各种投资,雇佣当地人员,实施和所在国的知识产权共享,最终就能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正合作。为此,华为在欧洲几乎与所有主要的运营商都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研发投入近1亿美元,对欧洲采购金额超过50亿美元,雇佣欧洲当地员工超过11000人。
但欧洲电信产业巨头、乃至它们背后的政府并不领情。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华为以“非替代”的合作策略进入欧洲市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华为,而是欧洲电信巨头。它们在华为的喂养下迅速成长。在华为的服务、扶持下,大幅提升了欧洲各国的电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了价格。
尤其是英法德三国不仅保留了非华为产品的相对完整的电信网络和产业链,而且例如法国的阿尔卡特(Alcatel)、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芬兰的诺基亚(Nokia)等欧洲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也保留了基本的产业能力。一旦形势有利,它们将毫不犹豫地将华为挤出欧洲市场;它们还要和华为争夺欧洲外的其它国际市场。
这些欧洲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巨头,不仅没有被华为的优势所碾压,反而被惯坏了。它们认为华为的“非替代”合作是它们应该享有的“特权”,是华为必须缴纳的入场费。而一旦可以取而代之时,就毫不留情的翻脸。
华为也不得不为它对欧洲市场和企业的“心慈手软”而付出代价。
这是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跨国企业的不成熟,更是一次次遭遇滑铁卢的病根子。

任正非总想摆脱政治因素但“政治”如影随行

面对美国及西方栽赃华为的中国军方背景,指责其5G危害国家安全,任正非陷入被动式解释的漩涡。他不停地强调华为不是中国国企,没有向中国政府提供后台信息;他甚至说华为并非是中国企业,而是一家国际企业;他躲开政府,躲开国内一切官方宣传,拒绝跟官方搭上边…… 但美国政治、西方政治还是时刻、到处纠缠着他。
以任正非的知识和经验,不会不知道经济跟政治不可能脱钩。我们从事的经济,实质是政治经济。
不管任正非怎么挣脱,美国及西方国家还是要给华为贴上一个标签:“威胁国家安全”。他走到哪里,这个标签被贴到哪里。
为此,华为在美国被起诉,在西方国家被限制、甚至被禁止参与5G建设。
为此,任正非本人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他的女儿孟晚舟被构陷,不得不在异国他乡接受审判。
要说华为威胁了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这当然是一种政治构陷,而非实际存在。对于美国的构陷,欧洲国家心知肚明。如果说,华为真的有能力威胁到英法德等国家的国家安全,那么,它就可能遏制住这些国家的产业咽喉。果真如此,这些国家怎敢反过来轻易地“遏制”华为?!
但是,欧洲国家还是要把美国的这个“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拿过来,在符合本国企业、乃至于国家利益的时候加以使用,以求达到利益最大化。
在关键时刻,华为无法“取代”欧美政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金融财团的共同利益。

不仅华为而且整个中国企业都需要反思

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任正非对欧洲的合作策略遭遇的挫折再一次证明,那些欧洲“新朋友”,永远也比不上美国与欧洲之间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资本集团的利益锁定。在关键时刻,在美国的重压和利诱下,欧洲很容易选择放弃华为。
这也许是不重商的中国儒家文化在跟西方自由竞争法则碰撞下的一次硬伤。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后,常常以“大国责任”为己任,不计代价地一味讲合作,甚至以“没有任何交易条件”而自豪于世,而恰恰放弃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自由竞争,结果往往在遭遇地缘政治形势或投资对象国政治翻转时,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损失。
如果我们一一盘点中资在国外的投资项目,就可以看到,这样失败的例子且非华为一家!
放弃竞争法则而只讲合作,其结果可能不是双赢,而更多的是我方输。
走向国际市场,究竟是以“合作”为先导,还是以“市场”为先导?或者说,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还是相反?是搞坚持“毫不利己”的国际主义,还是坚持“利益第一”的竞争原则?
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根本问题。
现在到了华为、乃至于整个中国资本重新考虑并改变对外投资的策略的关键时刻!

推荐阅读
Facebook 脸书
Twitter 推特
Reddit
Telegram
WhatsApp
Email 邮件
PRINT 打印